实验动物的分类—微生物等级分类

发布时间:2023-03-22 阅读人数: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按微生物学控制程度可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等级: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1.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animal,CV动物) 不携带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及人兽共患寄生虫。普通级动物多用于探索性实验。由于使用普通级动物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防护措施。我国国家实验动物标准中,大鼠、小鼠已取消普通级,即凡使用大鼠、小鼠开展实验必须使用清洁级以上的动物。

2.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Cl动物) 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于扰大的病原体和寄生虫。清洁级动物较普通级动物健康,又较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易达到质量标准,目前用于大多数教学实验中。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动物) 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特定的病原体和寄生虫。
在一般条件下,有许多病原体是呈隐性感染的,微生物与宿主间保持相对平衡,动物不表现疾病症状。一旦条件变化或动物在承受实验处理的影响下,这种平衡遭到破坏,隐性感染被激动物出现疾病症状,将严重影响实验的结果。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对动物通常不致病,又鼠和小鼠的繁殖也没有影响,但用感染本菌的动物进行放射性照射试验时,却能诱发动物致死的败血症。再如,消化道寄生虫一般情况下对宿主无严重影响,但在放射性试验中,可因寄生所致的消化道损伤部位发生弥散性出血感染而致使动物死亡。各种疫苗等生物制品生产所采用动物也应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是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4.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 动物)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无菌动物来源于剖宫产或无菌卵的孵化,饲育于隔离环境。另外,用大量抗生素也可以使普通动物暂时无菌,但这种动物不是无菌动物。因为这种无菌状态往往是一时性的,某些残留的细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会在体内增殖,即使把体内细菌全部杀死,它们给动物造成的影响也是无法消除的。例如,特异性体的存在、网状内皮系统的活化、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病理变化等。因此,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是无菌的动物。

 

5.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GN 动物) 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animal witl known bacterial flora),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人已知微生物的动物。悉生动物必须饲养于隔离境。根据植入无菌动物体内菌落数目的不同,悉生动物可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c)三菌(trixenie)和多菌(polyxenie)动物。
悉生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其体内外有已知种类的几种微生物定居,形成动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复合机体。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能合成某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细菌,不会像无菌动物一样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即使饲料经高压灭菌不能供给足量的维生素)悉生动物抵抗力明显增强,易于饲养管理,在有些实验中可作为无菌动物的代用动物。中国药检所的五联菌悉生动物是将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和乳酸杆菌5种细菌接种干无菌小鼠,可代替无菌小鼠进行药物检定。在免疫学实验中,无菌动物不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而感染一种大肠埃希菌的悉生动物就可以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悉生动物可排除动物体内带有各种不明确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而可作为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动物模型。悉生动物还可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的骨髓移植、人类和动物肿瘤及其治疗、病毒学和免疫学、营养代谢和生理学、外科患者感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中。

资料来源:《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建设概论》P8-9